在离子溅射仪使用中,靶材是核心耗材 —— 很多科研人员和工厂师傅常问:“靶材看着还能用,到底什么时候该换?”“换靶材时没注意步骤,装完后抽不了真空怎么办?” 作为天天帮客户处理靶材问题的微仪真空小编,今天就从 “判断信号” 和 “更换步骤” 两方面,给大家讲透离子溅射仪靶材更换的门道,全是实操经验,新手也能照着做,还能避开常见坑。
一、先搞懂:靶材不是 “用到碎才换”,6 个信号说明该换了
很多人觉得靶材只要没裂开、没掉渣就还能继续用,其实不然 —— 靶材磨损、中毒或性能下降后,不仅影响镀层质量,还可能损坏设备。以下 6 个信号,只要出现 1 个,就说明靶材该换了:
1. 镀层性能 “突然跑偏”:电阻、透光率超标
这是最直观的信号!比如镀 ITO 透明导电膜时,原本方块电阻稳定在 15Ω/sq,突然升到 25Ω/sq;或镀 Al₂O₃绝缘膜时,击穿电压从 500V 降到 300V,排除气体比例、功率等参数问题后,大概率是靶材磨损导致成分变化。
某光电实验室的铟锡靶,用了 3 个月后,ITO 膜透光率从 92% 降到 85%,拆靶后发现靶材表面的铟锡比例失衡,边缘磨损严重 —— 这种情况下,再调整参数也没用,必须换靶。
2. 沉积速率 “明显下降”:同样时间镀层变薄
正常情况下,靶材的沉积速率相对稳定(比如 10nm/min),若发现同样溅射 20 分钟,镀层厚度从 200nm 降到 120nm,且反溅射(清理靶材表面氧化物)后仍没改善,说明靶材内部粒子含量不足,该换了。
某五金镀膜厂的铬靶,原本镀 1μm 厚的 CrN 膜需要 40 分钟,后来要 60 分钟才能达到厚度,检查后发现靶材厚度从 5mm 磨到 2mm,粒子溅射量减少,只能换靶。
3. 靶材表面 “出现异常”:裂纹、掉渣、中毒严重
• 裂纹 / 掉渣:靶材长期受热或受力不均,表面会出现裂纹,甚至小块脱落(掉渣),这些渣子会溅到镀层上形成针孔,影响质量;
• 中毒严重:反应溅射时,若氧气 / 氮气过量,靶材表面会形成厚的化合物层(如硅靶变灰白色 SiO₂层、钛靶变金黄色 TiN 层),反溅射 15 分钟后仍无法清理,说明中毒深入内部,必须换靶;
• 局部凹陷:靶材磨损不均,表面出现明显凹陷(比如边缘厚、中间薄,或有深坑),会导致溅射粒子分布不均,镀层厚度偏差超过 ±10%。
4. 辉光 “不稳定”:闪烁、熄灭或颜色异常
正常溅射时,辉光呈均匀的淡紫色(氩气)或淡蓝色(加反应气体),若辉光频繁闪烁、突然熄灭,或颜色变成暗灰色、黑色,排除真空、气体问题后,就是靶材问题 —— 可能是靶材致密度下降,内部气体释放干扰辉光,或靶材表面污染严重。
某生物实验室的氧化锆靶,用久后辉光总是忽明忽暗,拆靶发现靶材内部有细小气孔,溅射时气孔排气导致辉光波动,换靶后恢复稳定。
5. 靶材厚度 “低于安全值”:薄到容易击穿
不同尺寸靶材有安全厚度下限(比如 Φ50mm 靶材安全厚度≥2mm,Φ100mm 靶材≥3mm),若靶材磨损到低于安全值,继续使用会有两个风险:
• 靶材太薄,射频 / 直流电源的电流容易击穿靶材,损坏靶座;
• 靶材背面的粘结层(比如铜背靶)可能暴露,溅射时铜粒子混入镀层,导致成分污染。
建议每次换靶后记录厚度,日常用卡尺定期测量,接近安全值就提前准备新靶。
6. 使用寿命 “达到上限”:按使用时长估算
不同靶材的使用寿命有大致范围(参考值):
• 金属靶(铝、铜、铬):Φ50mm 靶约用 30-50 次(每次 20 分钟),Φ100mm 靶约用 80-120 次;
• 氧化物靶(ITO、ZnO):Φ50mm 靶约用 20-30 次,Φ100mm 靶约用 50-80 次;
• 合金靶(TiAl、CrN):寿命比纯金属靶短 10%-20%。
若靶材使用次数或时长达到上限,即使外观没明显问题,也建议更换 —— 避免突然失效影响实验或生产。
二、重点:更换靶材的 8 步正确流程,避坑指南附在每步
很多人换靶材时因步骤错导致设备故障(比如漏气、靶座损坏),以下是微仪真空总结的标准流程,每步都标注了避坑点,新手照着做准没错:
步骤 1:设备 “断电泄压”,确保安全
• 操作:先关闭离子溅射仪的射频 / 直流电源、气体阀门,按下 “真空释放阀”,让腔室内外气压平衡(压力表显示 0Pa),再拔掉设备总电源插头;
• 避坑:千万别没泄压就拆靶!腔室负压会让零件弹出,还可能损坏真空系统;也别带电操作,防止触电。
步骤 2:打开腔门,清理腔室内部
• 操作:拧开腔门把手,用干净的酒精棉片擦拭腔室壁、靶材挡板(保护靶材的部件),去除残留的金属粉末、样品碎屑;若有大块杂质,用软毛刷轻轻扫掉;
• 避坑:别用硬工具(螺丝刀、刀片)刮腔室壁,会划伤内壁导致漏气;酒精棉片别用太湿,避免液体流入设备内部。
步骤 3:拆卸旧靶材,注意 “受力均匀”
• 操作:
a. 先拆下靶材挡板(通常是 4 颗螺丝固定),放在干净的无尘纸上;
b. 用合适的扳手(内六角或十字螺丝刀,看靶座设计)拧下靶材的固定螺丝(一般 3-4 颗,均匀分布在靶座周围);
c. 双手握住靶材边缘,轻轻向上提起 —— 若靶材粘在靶座上(高温导致粘结),别硬掰,用塑料棒轻轻撬动边缘,慢慢分离;
• 避坑:拧螺丝时要 “对角拧松”(比如先拧 1 号螺丝半圈,再拧对面的 3 号,再拧 2 号、4 号),避免靶座受力不均变形;旧靶材别乱扔,金属靶可回收,氧化物靶按危废处理。
步骤 4:清洁靶座,检查 “密封与导电性”
• 操作:
a. 用酒精棉片擦拭靶座表面(与靶材接触的部位),去除残留的粘结剂、氧化物;
b. 检查靶座的密封圈(若有)是否老化、破损,若密封圈发脆、有划痕,直接更换新的(密封圈型号要与设备匹配);
c. 用万用表测量靶座的导电性(金属靶座),若电阻超过 1Ω,说明靶座接触不良,可能是表面氧化,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后再测;
• 避坑:靶座表面的氧化层别磨太多,会影响靶座精度;密封圈一定要装正,别装反或错位,否则会漏气。
步骤 5:准备新靶材,做好 “预处理”
• 操作:
a. 检查新靶材的尺寸、型号是否与设备匹配(比如 Φ50mm 靶材对应 Φ50mm 靶座,别装错尺寸);
b. 用无尘纸蘸酒精擦拭新靶材的正反面,去除表面油污、灰尘;若靶材是粘结靶(比如 ITO 靶粘在铜背靶上),检查粘结是否牢固,有无脱层;
c. 若新靶材是氧化物靶(如 ZnO),提前做 “除气”:放在真空烘箱里,60℃烘 10 分钟,去除内部吸附的水汽;
• 避坑:别用手直接摸靶材表面!手上的油脂会污染靶材,导致镀层附着力下降;新靶材若有保护膜,装前再撕掉,避免提前沾灰。
步骤 6:安装新靶材,确保 “对齐拧紧”
• 操作:
a. 双手托住新靶材,将靶材的螺丝孔对准靶座的螺丝柱,轻轻放在靶座上,确保靶材居中,没有偏移;
b. 先拧上 1 颗螺丝(不要拧紧),调整靶材位置,确保靶材与靶座完全贴合,再装上其他螺丝;
c. 按 “对角拧紧” 原则,将螺丝逐步拧紧(力度适中,别拧太死,防止靶材开裂或螺丝滑丝),最后用扳手检查每颗螺丝的松紧度是否一致;
• 避坑:靶材别装歪!偏移超过 1mm 会导致溅射粒子分布不均,镀层厚度偏差大;螺丝也别拧太松,否则靶材接触不良,会影响辉光稳定性。
步骤 7:装回挡板,关闭腔门
• 操作:将清洁后的靶材挡板装回原位,拧紧固定螺丝;再关闭腔门,拧紧腔门把手,确保腔门密封良好(门把手拧到 “咔嗒” 声或指定位置);
• 避坑:挡板别装反!有凹槽的一面要朝向靶材,否则无法起到保护作用;腔门要关紧,否则会漏气,抽真空时达不到目标压力。
步骤 8:开机测试,验证 “安装合格”
• 操作:
a. 插上设备总电源,打开真空系统,先抽粗真空(到 1×10⁻²Pa),检查是否有明显漏气(若真空度半天降不到 1×10⁻²Pa,可能是靶材没装正或密封圈错位,需重新检查);
b. 抽至高真空(1×10⁻⁴Pa 以下),开启溅射电源,用低功率(正常功率的 50%)预溅射 10 分钟,清理靶材表面;
c. 做 “试镀”:放一块小基材,按正常参数溅射,测试镀层的厚度、电阻、附着力等性能,若性能达标,说明靶材安装合格;
• 避坑:预溅射时一定要移开基材或用挡板挡住基材,避免靶材表面的杂质溅到基材上;试镀不合格别勉强用,及时排查原因(比如靶材装歪、参数不匹配)。
三、微仪真空小编的 3 个换靶小贴士,新手必看
1. 提前备靶材:别等靶材完全失效才买新靶,建议库存 1-2 个备用靶,尤其是特殊靶材(如 ITO、氧化锆),采购周期长,避免耽误实验;
2. 记录换靶信息:每次换靶后,在设备日志上记录新靶材的型号、安装日期、使用次数,方便估算下次换靶时间;
3. 新手找帮手:第一次换靶时,最好找有经验的师傅在旁边指导,或联系设备厂家的售后人员远程协助,避免因操作不当损坏设备。
总结:靶材更换 “宁早勿晚”,步骤 “按部就班”
离子溅射仪靶材的更换,核心是 “及时判断” 和 “规范操作”—— 别为了省成本继续用失效的靶材,否则会导致镀层报废、设备损坏,反而更浪费;换靶时也别图快跳过步骤,每一步的清洁、对齐、测试都不能少。
希望这篇指南能帮大家搞定靶材更换的难题,若在操作中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靶座变形、装靶后漏气),也可以随时咨询微仪真空,我们会提供一对一的实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