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显示、光伏等高新技术产业中,溅射靶材是形成高精度功能镀层的核心原料,直接决定电子器件性能。但传统靶材生产从提纯到成型,存在高能耗、高废水排放及重金属污染问题,与全球 “双碳” 目标相悖。随着绿色科技成为产业升级核心引擎,低污染溅射靶材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方向。本文将拆解其创新突破,解读绿色科技如何重塑这一关键材料的生产逻辑。
一、传统溅射靶材生产:三大污染 “痛点”
溅射靶材对纯度要求极高(如半导体用靶材纯度需达 99.999% 以上),复杂流程使其成为高污染风险环节,核心问题集中在三方面:
1. 高能耗与高碳排放
传统生产依赖 “高温熔炼 + 机械加工”,金属原料需 1500℃以上高温熔融提纯,后续锻造、轧制也需高功率设备,单吨靶材碳排放量为传统机械产品的 3-5 倍。
2. 重金属与废水污染
钼靶、钨靶等含重金属靶材生产中,酸溶提纯会产生含重金属离子的酸性废水,处理不彻底将危害生态;抛光打磨产生的金属粉尘,还会影响人员健康与车间空气质量。
3. 资源浪费与循环难题
传统工艺原料利用率低,金属提纯损耗率达 15%-20%,且报废靶材回收再生技术复杂、成本高,大量贵金属资源被闲置,与循环经济理念脱节。
![[学习二十大精神]赵砚彬:践行、实干与担当,书写新污染物防治优秀答卷_综合新闻_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https://news.sjtu.edu.cn/resource/upload/202210/20221028_210606_498.jpg)
二、低污染溅射靶材的三大创新技术方向
绿色科技从 “源头减污”“过程控污”“末端循环” 重构靶材生产工艺,形成三类成熟创新路线:
1. 低温制备技术:源头降能耗减污染
通过 “粉末冶金 + 低温烧结” 成型,烧结温度降至 800-1000℃,单吨靶材能耗降低 40% 以上、碳排放减少 35%-50%;无需酸溶提纯,从源头消除重金属废水;低温还能减少金属挥发,靶材纯度提升至 99.9995% 以上。目前该技术已在铝靶、铜靶生产规模化应用,国内头部企业相关产能占比超 60%。
2. 绿色提纯工艺:过程精准控污
针对含重金属靶材提纯难题,用低毒可降解螯合剂替代传统强酸,降低废水处理难度;增设膜分离废水回用系统,金属离子回用率超 85%;“湿法抛光 + 负压收集” 使粉尘收集率达 99%,且粉尘可回用于生产,资源利用率提升 10%-15%。
3. 报废靶材再生技术:构建循环闭环
靶材仅 30%-50% 被溅射消耗,剩余报废靶材富含高纯度金属。通过激光或超声波无损剥离靶材基体与未消耗层,再经低温等离子体提纯,可恢复纯度至 99.999%,再生靶材性能与新靶材一致。其生产能耗仅为新靶材的 30%、成本降低 40%-50%,目前半导体行业报废靶材再生率已从 20% 提升至 50% 以上,2025 年预计突破 70%。

三、绿色科技赋能:从 “低污染” 到 “可持续” 的深层逻辑
低污染靶材技术突破,是绿色科技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结果,蕴含三层可持续发展逻辑:
1. 技术协同:双向赋能
低污染技术既解决环保问题,又反哺靶材性能 —— 低温制备减少金属晶粒长大,镀层更均匀;再生技术精准提纯,纯度更稳定。“环保 + 性能” 双重提升匹配高端产业需求,形成 “绿色科技驱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反哺绿色科技” 的良性循环。
2. 全生命周期管理:终极控污思路
传统环保聚焦 “末端治理”,而低污染技术贯穿 “原料 - 生产 - 使用 - 回收” 全周期,每一环以 “最小环境影响” 为目标,减少原生资源依赖,实现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闭环,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体现。
3. 产业生态重构:绿色标准引领转型
低污染技术推广推动行业建立 “绿色标准”,靶材产品除性能指标外,还需标注碳排放、水资源消耗、再生原料占比等环保指标。这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推动行业向 “低污染、高循环” 转型,为下游产业提供绿色供应链支撑,助力电子产业 “碳中和”。

四、未来展望:三大发展趋势
1. 原料绿色化:更多采用电子废弃物等 “城市矿产” 为原料,减少原生金属开采,实现废物资源化;
2. 工艺智能化:结合 AI 与物联网,实时监控能耗、污染指标,动态调整参数,实现精准减污、智能控耗;
3. 应用场景拓展:从半导体、显示领域,延伸至新能源汽车、氢能等领域,为更多绿色产业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低污染溅射靶材技术不仅是治污方案,更是重塑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的关键。它证明绿色科技与产业发展可协同共进,未来随着技术突破与标准完善,溅射靶材行业将实现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统一,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 “材料力量”。

客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