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直流二极溅射是一种基础且重要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气体辉光放电产生的离子轰击靶材,实现薄膜沉积。
一、 装置结构
该装置主要由真空镀膜室内的两个平行平面电极构成:
阴极(靶材):施加数千伏的直流负高压,装有直径为10-30cm的靶材。该电极必须具备冷却结构以防止靶材过热,并可附加加热功能。
阳极(基片架):用于放置被镀工件(基片),通常与真空室壳体相连并接地。
两个电极之间的典型间距为5~10厘米。

二、工作过程与原理
1. 准备阶段:先将真空室抽至高真空(10⁻³ ~ 10⁻⁴ Pa),然后通入惰性工作气体(通常为氩气),并将气压维持在1~10 Pa的范围内。
2. 辉光放电与等离子体产生:在阴阳极间施加500~5000V的直流电压。当电压达到气体的击穿电压时,会引起气体“着火”,在两极间产生辉光放电,形成等离子体。
3. 溅射与薄膜沉积:
a. 等离子体中的正离子(Ar⁺)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材,并以高能量轰击靶面,使靶材原子被溅射出来。
b. 被溅射出的靶材原子飞向阳极侧的基片,并最终沉积在基片表面,逐渐形成薄膜。
4. 放电的维持:
a. 轰击靶材的过程也会产生二次电子发射。
b. 这些二次电子被阴极附近的电场加速,获得高能量后进入等离子体区。
c. 高能电子与中性氩气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产生新的Ar⁺和电子,从而维持辉光放电的持续进行。

三、 放电特性与关键参数
n放电状态:溅射过程通常稳定在异常辉光放电区。在此状态下,放电辉光能覆盖整个靶面,从而保证溅射和成膜的均匀性。同时,通过调节溅射电压可以方便地控制离子流,进而精确调节沉积速率。
n巴邢曲线与击穿电压:气体的击穿电压遵循巴邢曲线。例如,对于金属靶,当氩气压力为10 Pa、极间距为4 cm时(p·d = 40 Pa·cm),击穿电压约为400V,此时位于曲线最低点左侧,适当提高气压还可进一步降低击穿电压。
n工艺参数关系:在直流二极溅射中,气体压力(p)、放电电压(V) 和放电电流(I) 三个参数相互关联,只能独立改变其中两个。典型的工艺条件为:
n工作气压:10 Pa (范围10~100 Pa)
n靶电压:3000 V (范围1000~5000 V)
n靶电流密度:1~10 mA/cm²
n沉积速率估算:以镍靶为例,其溅射产额约为3原子/离子,据此可推算出的靶材刻蚀速率约为1.5 nm/s。若忽略气体散射造成的损失,可以认为沉积速率与此值相近。

四、 等离子体特性与基片电位
Ø粒子能量与速度: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中,电子平均能量(~2 eV)远高于离子能量(~0.04 eV),加之电子质量极小,导致电子的运动速度比离子快数千倍。
Ø悬浮电位的形成:由于电子和离子的密度相等但电子扩散速度极快,当它们向等离子体中悬浮的基片扩散时,电子会率先到达并在基片上累积,使基片表面带负电,这个负电位(即悬浮电位,相对于等离子体电位约为-10V)会排斥后续电子,直到电子和离子的到达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总而言之,直流二极溅射可以概括为:电离效应是条件,溅射效应是手段,沉积效应是目的。

客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