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系
镀膜工艺所属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承担着宏观调控与行业规划的重任,在镀膜工艺领域,负责审批重大镀膜项目,从宏观层面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例如,对于新型高效镀膜生产线项目的审批,发改委依据产业发展战略,考量项目对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的影响,确保项目符合行业整体发展方向。同时,制定相关行业发展政策,如鼓励研发环保型镀膜工艺的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引。
工信部则专注于制定镀膜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条件。在技术标准方面,涵盖了镀膜工艺参数标准,像规定特定镀膜工艺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关键参数范围,以保证镀膜质量的稳定性;镀层质量标准,明确镀层的厚度公差、硬度、附着力等质量指标,确保产品质量达标;环保要求标准,对镀膜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浓度及处理方式作出严格规定。此外,工信部还负责电镀企业规范公告的申报、审查及管理工作,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公告并实行动态管理,激励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以符合规范。
行业自律组织在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电镀分会等的引领下,积极发挥作用。该协会由全国从事电镀及相关设计、科研、教学、设备与原辅材料制造与经营的单位自愿组成,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跨所有制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业务广泛,制定行规行约,约束企业行为,维护行业秩序;协助政府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反馈行业实际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声;提供国内外表面工程技术信息,组织技术交流活动,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创新,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推动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二、环保相关政策法规及影响
1. 废气排放管控政策
◦ 全球范围内,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管控不断强化,这对镀膜工艺产生了深远影响。欧盟的工业排放指令(IED)多次修订,要求成员国在规定时间内将镀膜工序的 VOCs 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例如,最新修订案规定 2027 年前需降至 50mg/m³ 以下,相较于之前的 125mg/m³,降幅高达 60%。这迫使欧洲的镀膜企业必须对现有工艺进行升级改造,采用低 VOCs 排放的镀膜材料与技术,如推广使用 UV 固化、水性涂料等环保型镀膜材料,或者安装高效的废气处理设备,如燃烧式处理装置(RTO)。
◦ 在中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明确提出 2025 年底前完成溶剂型涂料替代率 60% 的目标。这一政策促使国内镀膜企业积极探索低 VOCs 工艺,众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新型水性镀膜材料,部分企业成功实现技术突破并应用于生产,使得低 VOCs 工艺的市场渗透率以年均 17.5% 的速度增长。
1. 废水处理政策要求
◦ 镀膜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常含有重金属离子、酸碱物质等污染物。国家环保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作出明确限制。例如,规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如镍、铬、镉等的排放浓度必须低于特定值,以防止其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 企业为满足废水处理要求,需建设专门的废水处理设施。一些大型镀膜企业投资建设复杂的废水处理系统,采用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多种技术组合,对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同时,部分企业通过改进镀膜工艺,从源头减少废水的产生量,如采用无氰电镀等清洁生产工艺,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1. 固废处置法规约束
◦ 镀膜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镀槽废渣、废弃的镀膜材料包装等,必须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妥善处置。国家禁止企业随意倾倒、填埋固废,要求企业对固废进行分类收集,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 企业在固废处置方面,需要建立详细的固废管理台账,记录固废的产生量、种类、去向等信息。例如,一些企业与专业的固废处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产生的镀槽废渣交由其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高温熔炼、化学处理等方式,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同时对剩余残渣进行安全填埋或其他合规处置,确保固废处理符合法规要求。
三、产业促进政策解读
1. 国家战略层面支持
◦ “十四五” 新型显示产业规划将 ITO 镀膜良品率纳入重点攻关目标,并通过财政补贴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 5.5%。这一举措旨在提升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改进 ITO 镀膜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与良品率。众多相关企业在政策激励下,纷纷组建研发团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通过改进镀膜设备、优化工艺参数等方式,不断提升 ITO 镀膜的良品率,推动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
◦ 《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 年本)》提出推动绿色镀膜成套装备研发及制造,包括真空离子镀膜、磁控溅射镀膜、蒸镀膜、离子注入、离子清洁等装备。这一政策为西部地区的镀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鼓励企业在绿色镀膜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发力,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吸引了众多企业在西部地区布局绿色镀膜装备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 地方政府扶持举措
◦ 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镀膜产业的扶持政策。例如,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甘肃省 “十四五” 制造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高性能真空获得设备、高端数控真空镀膜设备、大型智能化真空炉设备,以及生物医药、食品卫生、航空航天、核工业材料等真空专用装备,打造国内真空装备制造基地。政府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科研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措施,吸引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的《关于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聚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用镀膜设备、涂布设备、激光设备、封装设备、检测设备等装备国产化替代,鼓励设备制造单位和电池制备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及应用示范。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速相关镀膜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1. 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产业促进政策从多个方面推动了镀膜行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使企业不断探索新的镀膜工艺与材料。例如,一些企业在政策支持下,研发出新型的纳米镀膜材料,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光学性能,推动了镀膜技术的升级。
◦ 在产业升级方面,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众多企业在政策引导下,淘汰了高能耗、低效率的镀膜生产线,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的镀膜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政策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各地通过打造镀膜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行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1. 国际标准引领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围绕真空镀膜工艺流程、设备性能指标、镀层质量检测及环保要求等维度,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例如,ISO 12647 - 13:2023 对光学镀膜透过率偏差设定了严苛的 ±0.5% 允差范围,这要求光学镀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工艺参数,采用高精度的镀膜设备与检测仪器,以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提升了全球光学镀膜产品的质量一致性。
◦ ISO 14064 - 3:2023 对镀膜工序碳排放计量提出全生命周期追踪要求,促使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关注碳排放情况,推动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镀膜工艺与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 国内标准完善
◦ 中国国家标准(GB)也在不断完善镀膜行业标准体系。GB/T 23446 - 2023《真空镀膜设备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强制规定设备单位镀膜面积能耗需低于 3.8kW・h/m²,这一标准促使国内真空镀膜设备制造商改进设备设计,采用节能技术,如优化真空系统设计、改进加热装置等,推动了国内真空镀膜设备能效的提升,2023 年国内真空镀膜设备能效达标率较标准实施前提升了 28 个百分点。
◦ HJ《真空镀膜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规范》限定有机溶剂使用量不得超过镀膜材料总量的 15%,该标准实施后,行业 VOCs 排放总量较基准年下降了 39%。企业通过采用水性镀膜材料、优化镀膜工艺等方式,降低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减少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1. 标准更新与行业发展协同
◦ 随着镀膜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技术标准也在持续更新。例如,低温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的产业化推进,促使 ISO/TC 107 工作组着手制定《磁控溅射镀膜层结合强度测试方法》修订版草案,首次纳入纳米压痕法作为强制检测手段。这一标准的更新将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求,规范相关产品的质量检测,推动 PECVD 等新型镀膜工艺的广泛应用。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产业链头部企业制定的 GB/Z 42351 - 2023《真空镀膜智能化生产线通用技术要求》指导文件,明确设备互联互通率需达 95% 以上,数据采集完整率不低于 99.5%,推动了行业智能制造渗透率在 2023 年末达到 34.7%。标准的制定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指导,促进了镀膜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