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深圳微仪真空技术有限公司官网!主营业务:离子溅射仪,磁控溅射镀膜设备,真空镀膜设备,喷金仪,真空蒸镀设备
10年专注真空镀膜技术磁控溅射镀膜生产厂家
全国咨询热线:136-3277-6737

作为国内真空镀膜设备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微仪真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微仪真空)始终以 技术赋能科研为核心,而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 中科院)作为我国顶尖科研机构,在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中肩负着突破关键技术壁垒的使命。双方此次深度合作,不仅是 先进设备顶尖科研的精准对接,更构建了 技术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技术的协同创新闭环,为我国真空镀膜技术在高端科研领域的应用与突破注入强劲动力。

一、中科院科研需求:前沿领域的技术挑战与设备诉求

中科院在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前沿课题中,对真空镀膜技术提出了远超常规科研的严苛要求,传统设备难以满足其 极致环境控制”“跨场景适配”“原子级精度制备的核心需求:

(一)高温超导薄膜制备场景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研发课题中,中科院团队面临三大瓶颈:一是超导薄膜(如 YBa₂Cu₃O₇₋ₓ)需在高真空(≤1×10⁻⁷Pa)、高精度控温(700-850℃,偏差≤±1℃)环境下沉积,传统设备极限真空仅 1×10⁻⁶Pa,温控偏差超 ±3℃,导致薄膜超导临界电流密度(Jc)波动超 20%;二是带材基底为柔性 Hastelloy 合金,传统设备溅射源能量集中,易造成基底局部过热变形,薄膜附着力不足;三是课题需在薄膜表面制备 5-10nm 厚的保护层(如 MgO),传统膜厚监测精度仅 0.5nm,难以实现原子级厚度控制,影响超导带材的长期稳定性。

(二)量子点发光材料镀膜场景

全彩量子点显示器件基础研究中,量子点(如 CdSe/ZnS)对镀膜环境的 低杂质、低损伤要求达到严苛级别:传统设备真空系统残留的氧、碳杂质易导致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衰减 40% 以上;常规直流溅射模式产生的高能粒子会破坏量子点的核壳结构,导致发光光谱偏移;同时,实验需在同一基底上实现 量子点层 - 绝缘层 - 电极层的多层异质结构镀膜,传统设备靶位切换需破坏真空,单次多层制备周期超 6 小时,无法满足量子点材料 快速迭代优化的研究需求。

(三)多课题组共享与跨领域适配需求

中科院某研究所需同时支撑 5 个跨学科课题组(涵盖超导、量子点、拓扑绝缘体)的实验需求,不同课题对样品尺寸(从 2 英寸晶圆到 10×10mm 纳米器件)、镀膜材质(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工艺参数(溅射功率 50-500W、沉积速率 0.1-10nm/min)的要求差异极大。传统设备靶位固定、参数兼容性差,课题组切换实验时需耗时 3-4 小时重新调试,设备利用率不足 30%,严重制约多学科协同研究效率。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二、定制化技术突破:微仪真空设备的科研级解决方案

针对中科院的前沿需求,微仪真空量身研发了VI-900 型高端定制化真空镀膜系统,通过五大核心技术创新,精准破解科研痛点,同时融入中科院科研团队的基础研究成果,实现设备与课题的深度适配:

1. 极致真空与精准温控:保障超导薄膜制备质量

• 超高真空系统:采用 分子泵 + 低温吸附泵三级真空配置,极限真空度可达 5×10⁻⁸Pa,较传统设备提升 2 个数量级,有效降低氧、碳杂质含量,使超导薄膜的杂质浓度控制在 1×10¹⁶atoms/cm³ 以下,临界电流密度(Jc)波动缩小至 ±5%

• 分区温控样品台:创新设计 基底低温冷却 + 薄膜高温沉积双区温控结构,基底温度可稳定控制在 - 20℃(避免柔性 Hastelloy 合金变形),薄膜沉积区温度精度达 ±0.5℃,完美匹配高温超导薄膜 低温基底、高温沉积的工艺需求,薄膜附着力提升 50%

2. 低损伤溅射与多层镀膜:赋能量子点材料研究

• 脉冲射频溅射源:研发低能脉冲射频溅射技术,将离子束能量控制在 30-150eV,较传统直流溅射降低 60%,有效避免量子点核壳结构损伤,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保留率从 60% 提升至 92%

• 多靶位真空兼容设计:内置 8 组可独立控制的磁控溅射靶,支持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靶材同时加载,靶位切换采用 真空内平移结构,无需破坏真空环境,切换时间缩短至 3 分钟;搭配 原位膜厚监测 + 自动工艺切换功能,单次 量子点 - 绝缘层 - 电极层多层镀膜周期从 6 小时压缩至 1.5 小时,满足快速实验迭代需求。

3. 跨场景适配与智能化管理:提升多课题组共享效率

• 柔性样品与参数兼容:样品台支持 2 英寸晶圆至 10×10mm 小尺寸器件的兼容放置,配备定制化夹具适配超导带材、量子点基底、拓扑绝缘体薄片等不同形态样品;控制系统支持 20 组独立工艺参数预设,可存储 超导镀膜”“量子点封装”“电极制备等场景化方案,课题组切换实验时一键调用,调试时间从 3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设备利用率提升至 80%

• 科研级数据联动:设备搭载原位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口,可实时分析薄膜化学成分与价态;数据系统支持与中科院实验室的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荧光光谱仪等表征设备联动,自动同步镀膜参数与性能数据,方便科研人员建立 工艺 - 结构 - 性能的关联模型,数据整理时间减少 70%

4. 基础研究反哺技术升级:双向协同的创新亮点

中科院科研团队基于对薄膜生长机理的深刻理解,为微仪真空设备提供了多项基础研究支撑:在超导薄膜制备中,提出 磁场梯度优化方案,帮助微仪真空改进溅射靶磁场分布,使薄膜均匀度提升 15%;在量子点镀膜研究中,发现 氩氧比例对量子点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推动微仪真空开发出 动态气体配比系统,实现氧含量实时调节精度达 0.1%。这种 科研需求引导设备研发,基础研究优化设备性能的模式,让定制化设备不仅是 实验工具,更成为 技术创新载体

应用案例 | 超高真空室的设计和制造 - 通往超高真空道路上的实践经验-西安科盟真空

三、合作应用成果:前沿科研的突破性进展

自定制化系统投入中科院实验室以来,已在两大核心课题中取得显著突破,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

(一)高温超导带材研究

依托设备的超高真空与精准温控能力,中科院团队成功制备出厚度均匀性偏差≤±1% YBa₂Cu₃O₇₋ₓ超导薄膜,在 77K、自场条件下,临界电流密度(Jc)达到 3.5×10⁶A/cm²,较传统设备制备样品提升 40%,相关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同时,通过原子级精度的 MgO 保护层制备,使超导带材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提升至 12 个月以上,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二)量子点显示材料研究

借助低损伤溅射技术与动态气体配比系统,团队实现了量子点薄膜与 Al₂O₃绝缘层的无缺陷界面结合,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保持率达 90% 以上,基于该薄膜制备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外量子效率(EQE)提升至 22%,相关研究为全彩量子点显示的国产化突破提供了核心实验数据,已申请 3 项国际专利。

此外,该设备已支撑中科院 5 个课题组完成 120 余项关键实验,助力 8 篇高水平论文发表(含 4 Nature 子刊、JACS),培养 15 名博士研究生,成为跨学科科研协同的 核心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开园启用,未来可容纳千余名师生开展研究

四、合作价值:引领科研与产业双向升级

微仪真空与中科院的合作,不仅打破了 高端科研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 —— 相较于进口同类设备,定制化系统成本降低 40%,技术响应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1.5 个月,更构建了 科研 - 技术 - 产业的协同创新链:

• 对科研而言:设备为中科院在超导、量子信息等 卡脖子领域提供了 可定制、高精度、高效率的实验工具,加速基础研究向技术突破转化;

• 对产业而言:中科院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仪真空设备迭代提供了理论支撑,推动其真空镀膜技术向 原子级制备”“多场耦合控制升级,为后续拓展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应用奠定基础。

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计划联合成立 真空镀膜技术联合实验室,聚焦 二维拓扑绝缘体镀膜”“高温高压下薄膜制备等更前沿领域,持续突破技术边界,为我国高端科研设备国产化、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贡献更大力量。

方能够继续深化合作与交流,共同书写更多科研创新的辉煌篇章。


标签:双方此次深度合作 不仅是 “先进设备” 与 “顶尖科研” 的精准对接 更构建了 “技术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技术” 的协同创新闭环 为我国真空镀膜技术在高端科研领域的应用与突破注入强劲动力。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9-3859-7264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36-3277-6737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