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等领域,溅射靶材是镀膜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薄膜器件质量。但从实验室小批量研发到工厂规模化量产,需突破材料、工艺、成本等多维度壁垒。本文从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产业化落地三阶段,解析溅射靶材的产业化路径。
一、实验室研究:奠定产业化 “技术基石”
实验室阶段核心是明确 “靶材如何设计”,解决材料与性能匹配问题,为放大生产提供参数,重点围绕三方向:
(一)靶材成分与性能精准匹配
根据下游需求设计成分,如半导体铜靶杂质需 < 5ppm,显示 ITO 靶材 In₂O₃:SnO₂=9:1。通过真空熔炼、粉末冶金制备克级至千克级小靶材(直径 50-100mm),用 XRD、SEM 分析晶体结构、晶粒尺寸(如 ITO 靶晶粒 5-10μm),验证设计合理性。
(二)小型溅射工艺参数验证
搭建小型溅射平台,模拟产业化环境,如铝靶通过调整功率(1-3kW)、氩压(0.3-0.8Pa)、靶基距(50-80mm),找到性能最优参数。同时解决 “靶中毒” 问题,如陶瓷靶预溅射 10-20 分钟优化表面状态。
(三)成本与可行性初步评估
研发时需判断产业化可行性,如高熵合金靶材若稀有金属成本过高,需调整成分;验证工艺可放大性,如 “冷压 + 真空烧结” 易开裂则改用热等静压。
二、中试放大:打通产业化 “关键桥梁”
中试目标是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放大工艺,解决批量生产一致性、稳定性问题,实现公斤级至百公斤级生产,同时验证溅射工艺规模化。
(一)靶材制备工艺放大优化
• 成型:手动压片机换自动液压机,控压 20-50MPa、保压 30-60 秒,生坯密度差 < 1%;
• 烧结:小型真空炉换大型设备,控升温速率 5-10℃/min、温度 1400-1600℃,确保 ITO 靶致密度 > 95%;
• 绑定:用扩散焊、钎焊设备,保证靶材与背靶结合紧密,避免量产时过热开裂。
(二)溅射工艺规模化验证
在接近量产设备上测试,如铝靶在 20kW 功率下连续溅射 8-12 小时,速率波动 <5%;验证多靶协同溅射兼容性;通过调整靶材形状、角度,将利用率从 < 50% 提至> 60%(如硅靶利用率升 10%,成本降 12%)。
(三)质量检测体系建立
每批靶材抽样检测纯度(ICP-MS)、致密度(阿基米德法)、晶体结构(XRD),符合行业标准;随机溅射测试薄膜性能,建 “靶材 - 薄膜” 对应关系;做 100 小时加速老化实验,验证稳定性。
三、产业化落地:实现 “规模化、低成本、高稳定” 生产
中试验证后进入产业化,核心是大规模稳定量产,控制成本满足下游需求。
(一)量产生产线搭建与自动化升级
• 原料预处理:自动上料 + 激光粒度仪,配料误差 ±0.5%;
• 生产监控:关键工位装传感器,MES 系统实时控温(偏差 ±5℃报警),合格率超 98%;
• 成品检测:AOI 设备替代人工,效率提 3-5 倍,避免误判。
(二)供应链与成本精细化管控
• 原料稳定:与供应商签长期协议,批量采购高纯铝,单吨成本降 8%-10%;
• 边角料回收:回收 10%-15% 废料再利用,成本再降 5%-8%;
• 能耗优化:烧结环节余热回收,能耗降 15%-20%。
(三)下游应用深度适配
• 定制开发:按设备型号、产品需求定制靶材(如 2m 以上 ITO 靶),如 AZO 靶调铝掺杂量 2%-3%,薄膜透光率 > 92%;
• 现场支持:派团队协助解决 “电弧放电” 等问题;
• 全生命周期服务:建使用档案,如调硅靶晶粒尺寸,延长寿命 20%。
四、结语
溅射靶材产业化是 “技术 - 工艺 - 成本 - 应用” 的系统工程。未来半导体 3nm 制程需 99.9999% 纯度靶材,柔性显示需柔性靶材,挑战仍在。微仪真空将联合上下游,推动高端靶材自主可控,助力产业发展。